高职院校科研如何承载育人功能
日期:2019-03-22 00:00:00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1825

方桐清

 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是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实际上,各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却在不同层面现实进行中,有些科技工作者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只不过有些科研活动是在职称评定指挥棒下开展的,有些科研活动只追求成果数量、关注期刊和获奖层次,至于成果是否有实践价值并不太关心,很少有人把育人视为高职院校科研活动的应有内涵。

    科研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科研育人自然是基本职责,而如何在有限的科研资源和薄弱的科研基础中注入育人内涵,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价值取向,因此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并不硬性要求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要求从业者必须在岗位上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新技术要求,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能力。

    高职学生高考分数大多不高,但这不是高职学生没有创造潜力的标签,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被学习、被灌输、被动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通过制度创新有序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活动中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教学、技术创新的行动体验,以探究学习替代课堂讲授,以此来点燃高职学生创新创造火种,实现科研育人。

 实施科研育人,要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引导师生开展创新活动。学校的所有活动本质上都是育人的,而科研的客体是技术、育人的客体是学生,要实施科研育人,必须实现科研与育人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校科技管理制度的设计,不仅要遵循科技规律,还要赋予人才培养的制度性规定,构建起师生向往、思想重视、切实行动的科研导向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应安排创新教育课程或开展创新励志讲座,以教育氛围、知识传授、榜样引导,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教授学生创新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校自行组织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项目,应当鼓励甚至规定必须有学生参与,或者明确有学生实质参与的项目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学生科研和技术研发专项,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学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科技创新社团,丰富活跃学生创新生活,培育形成创新的组织文化和场域文化。

    实施科研育人,要组建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师生交流互动舞台。科技创新平台是有明确研发方向的科技攻关组织,具有研究方向相对稳定性和研究活动持续恒久性的特点。在制度保障下,依赖于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持续不断地让学生成建制、分批次直接参与各种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跟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思想互动、观点碰撞,在真刀真枪的项目中习得研究方法、体悟创新过程、感受学术严谨、提高创新素质,实现科研育人。

高职院校组建科技创新平台,需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和实践的可行性。从人员编制看,高职院校大多规模较小,难以安排更多的教师从事专职科技创新工作;从学科背景看,高职院校同一学科领域的教师人数并不多,也难以组建高精尖的科技攻关团队。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以教研室为基础、以专业群为单元、以二级学院为管理层级,组建系列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甚至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拓展科技创新资源,做到科技创新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协调相长,使有限的科技创新资源组合得以优化,功能实现效益得以最大化,科技创新活动得以持续不断地进行。

    实施科研育人,要链接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学生获得正向能量。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一般都不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科研育人如果游离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也将难以实现。

    激发兴趣、增强自信、与教学对接是高职院校实施科研育人的必要环节,高职院校必须把科技创新制度与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有效链接,让优秀学生有奔头、参与学生有甜头。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院校可以专设科技创新学分,使全体学生都有创新任务。在进入项目、进入平台过程中,设置一定门槛,使多数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设置管理规范,使学生在约束中懂得学术道德、得到创新训练、提升职业精神。在科技创新成效评价中,通过奖励学分、授予荣誉、颁发奖金等方式,使取得成就者得到认可、获得科技创新正能量。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动力,是其日后不断创新、主动创新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科技与校企合作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