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透视十九大报告“三农”思想精髓
日期:2019-03-22 00:00:00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1580

 

  十九大报告有关“三农”部分的篇章,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

 

定位: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报告通篇只在此一处提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一重大定位,说明中央对“三农”问题极端重要性的透彻认识。不仅如此,在这句话之后,再次强调——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重中之重”的表述,沿习了中央在历次重大会议上的定位。

  早在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就指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世纪以来,尽管“三农”问题的农情国情世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政策措施也在与时俱进,但“重中之重”的定位从来没有变化过。

  怎么体现“重中之重”?在过去,个人觉得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旧的发展思路和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影响的管理制度等原因,导致“三农”工作在实际中并没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往往“重中之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此番报告则不仅重申“重中之重”,而且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更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施政的重点。

  优先发展是为了缩小城乡差别。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差别有缩小趋势,不仅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缩小,近几年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也有较快改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快速减少。这正是协调发展新理念的结果。

  以往在中央文件里一般是用城乡“统筹”发展,十九大报告中则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表述,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有关“三农”的中央文件里,用20个字来定位“三农”事业的工作重点,是一种惯例和风格。

  如,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方针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对比12年后新的20字方针,可以看出其中的沿革:

  生产发展——产业兴旺

  生活宽裕——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治理有效

  管理民主——生活富裕

  报告真是字字有深意。从先后顺序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发展”还是“产业兴旺”,都是占首要地位的任务,但表述上的差异——从“发展”到“兴旺”,体现的则是层次上的升级。

  十九大报告说,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无论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都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不断进步。

  在农民收入方面,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一字之差,也是有深刻含义的。十多年前参加一次会议时,当时主管农业的一位领导人解释过,中央文件在起草制定时对“宽裕”和“富裕”再三斟酌,考虑到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状况,最后用了“宽裕”。

  区别何在?本世纪的头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比多年未低于31,超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这一比值。“宽裕”的发展定位比较符合实情,大概意思是农民手头还有有点余钱,生活不至于特别拮据。

  时过境迁,如今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已低于3,有几年农民收入增速还高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此时提出“生活富裕”,应当是一个更可期待的目标。

  此外,20字方针的变化还体现在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前者体现出更高更系统的目标,后者则体现了从重程序到重结果的侧重变化。

 

路径: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法,十九大报告并不是首次。在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有同样的表述。不过,以往中央文件更多用的是“农业现代化”。加入“农村”二字,显然是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部门或地方写“三农”材料的同学们,对此要注意了。

  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这些政策有重申、有沿革,也有创新: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央有关“三农”政策已经明确提出的要求。其中“三权”分置是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地流转提供了现实依据。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长久不变”是根据以承包经营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发展至今的清晰界定。从15年到30年再到延长30年,加上正在推进的农地确权登记,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将比过去得到更明确的保护。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这是农民收入中的一块新的增长点。大量的农村兼业户已经不指望从土地刨食了,考虑到农地的用途管制和农村住宅限制市场交易,想保持农民增收势头需要有新思路。盘活农村的山林资源、集体用地、以前曾辉煌过的乡镇企业……目前各地正在试点中。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是近几年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里一个非常生动的高频词。在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的2013年那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是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路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有详细部署。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是一块新兴力量,也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实践。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对以往所提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乡村自治实践中的新概括,是在2017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里首次提出的。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专门对“三农”工作队伍作出要求并不多见,我也没有看到对其他行业的队伍有过类似的要求。对这支队伍的要求有两方面,强调既要有专业性又要对“三农”工作有感情。我以十多年的“三农”报道经历感受,深以为然。